沈阳高端医疗险

关于“地球村”的特色诠释——近十年国土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纪实

  自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对外开放方针政策,按照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为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服务的指导方针,深入开展国土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在多边合作、双边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培训引智、港澳台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土资源国际合作格局,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多边交流与合作成果显著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通过积极争取重要国际组织在我国设立机构,承担国际组织职务,参与重大国际多边合作计划,组织参与或举办重大国际活动等形式,深入开展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力增强了我国在资源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搭建国际矿业合作平台,推动国内外矿业企业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

  自1999年起,国土资源部连续举办中国矿业国际研讨会,并从2005年起更名为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大会包括主旨论坛、矿业高峰论坛、专题论坛、矿业展览、矿业项目对接、政府间双边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涵盖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环节的整个矿业产业链。历经13年发展,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矿业盛会,也是全球四大矿业大会之一,受到国际矿业界的高度关注。

  另外,国土资源部会同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等单位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有力推动了我国与东盟国家在矿业投资、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2012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老挝等国的矿业部长、地质局长及国内外代表1000多人出席了论坛。同时举办了东盟成员国与中国企业家见面会,地质找矿、地学科技等专题论坛及展览活动。会议签约合作项目20余项,签约金额120余亿元。

  推动国际组织在华设立机构。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我国成立。该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二类地学研究中心,经过国土资源部的努力,该中心在组织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得到了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从而顺利推进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迁址我国,申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化学研究中心等工作。

  担任重要国际组织职务。

  2004年,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当选2004年~2008年度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为该组织历史上第一位亚洲籍主席,目前共有20多位中国科学家在地科联及其所属组织担任职务。其中,担任2010年~2011年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矿业工作组主席经济体,有力提升了我国在亚太地区矿业合作中的地位。我国人员当选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委员会秘书处主任,为我国进一步参与和引导CCOP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我国人员长期担任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委员会委员,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地位及在国际海底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

  截至2009年2月,我国科学家共参与国际地学计划项目114项,其中我国科学家担任领导的共45项,担任发起人的有17项。国土资源部参与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承担该组织理事会、执委会和科学顾问组工作,成功获得东海大陆科学钻探、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和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等3个项目的支持,并于2010年在北京承办了第15届ICDP理事会年会。

  双边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

  国土资源部通过双边高层互访、业务考察和交流、开展双边合作项目、举办双边专题研讨会、举办科技展览等形式,积极开展双边合作,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80余份国土资源领域双边合作协议,构建完善了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网络。

  开展土地管理领域交流。

  国土资源部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土地管理先进国家在土地政策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市场监管、地籍管理与土地登记、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俄罗斯、西班牙、乌克兰、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阿根廷、南非、莱索托、埃及、越南、老挝等国土地管理部门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人员培训方面的合作。

  推进地质矿产领域合作。

  国土资源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资源大国以及蒙古、老挝、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赞比亚、津巴布韦、智利、秘鲁等亚非拉重要矿产资源国家在基础地学研究、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矿业信息交流、人员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了合作。

  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编图。

  国土资源部与周边国家合作编图及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包括3个层次:一是“东北亚、中亚和南亚地区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主要内容包括与国外地调机构合作,编制上述3个地区1∶2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二是“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和成矿规律图编制”,主要围绕跨越我国境内的重要成矿带开展工作,编制跨境成矿带1∶100万成矿规律图,开展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分析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三是“地球化学填图”,包括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开展的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开展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地球化学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与蒙古国开展中蒙边界地球化学填图项目等。

  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国土资源部积极推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实施了一批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取得了丰富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

  青藏高原深剖面项目取得重大科学发现。

  中、美、德、加、日联合主持的青藏高原深剖面综合实验项目执行了4个阶段,持续了18年,取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

  古生物学合作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古生物学科领域与国外学者联合研究热和动物群等重大地质演化事件,先后在国际科学顶级刊物《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4篇,处于国际学科前列。

  引进开发一批土地调查监管先进技术。

  引进并开发了一批先进的适用技术,提高了野外调查和评价的精度和效率,支持了土地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保证了土地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如期完成。

  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划分工作成绩斐然。

  我国共获得9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即“金钉子”。目前,全球确定的“金钉子”不到60颗,我国占到了1/7。

  地学科研领域不断拓展。

  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南极科考,首次编制了普里兹带1∶50万地质图。成功举办首届探月和地学科学研讨会。通过对美国阿波罗号获得的月球岩屑进行原位锆石离子探针测年,厘定了月球早期历史几次重要事件的年代,修订了月球雨海纪强烈撞击事件的年龄,为我国探月工程未来采集月岩样品的年代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培训和引进国外智力成绩斐然

  国土资源部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出国培训工作,培养了大批国土资源管理和技术骨干。同时,按照国家总体引智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了引智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国外培训工作。

  国土资源部建部后,同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国际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英国剑桥国际土地学院、荷兰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观测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自然资源矿产部、天大集团等国际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人才培训合作关系,培训内容涵盖土地及矿产资源管理、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若干领域。建部以来,已选派国土资源系统1000多名管理、技术人员出国接受短期和长期培训。

  国土资源部选派国土资源管理和业务骨干参加短期出国培训,由于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学员们可以很快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有利于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参加中长期出国培训,则可以使学员通过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学员结束学习回国后,根据学习所得,比较中外差距,认真总结分析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不但在各自的部门已经成为重要技术骨干,并且在本地区、本部门的国际合作交流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培训合作关系,互派培训人员、聘请国外专家、合作讲学等形式,促进了中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各国土地、矿产、能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学校、企业等各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国土资源在国际上的影响。例如中美可持续发展培训项目在美国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美国外交关系授权法案中曾以此项目为范例,敦促美国国务院加强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国际交流计划。

  因积极组织并参与合作培训项目,为中国国土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加拿大地政矿政管理短期及中期培训负责人、女王大学土地管理学院院长梁鹤年教授,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自然资源矿产部土地登记培训负责人、昆士兰州政府环境和资源管理部商务事业发展处苏红主任,分别于2002年和2010年获得中国政府引进国外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

  推动开展援外培训。

  国土资源部利用商务部援外资金,针对亚洲、非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和科技人员举办培训和研修班。截至2011年底,共承担和完成了24期研修班的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了400多名来自非洲、南北美洲、亚洲、欧洲,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矿产官员与技术人员。

  通过援外培训,一是与受援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共同申请合作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为企业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搭建了桥梁,为企业与学员之间开展务实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学员回国后在接待中国政府或矿业企业访问团时,提供了很大便利和帮助,显现出了培训的效果。目前,共有30多家国内矿业公司和科研院所通过交流座谈等方式与学员进行了交流。

  积极开展引智项目。

  1998年至2012年,国土资源部共执行93项引智项目,聘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各类专家200余人次,共获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经费500余万元,14名应邀来华工作的专家获得了“友谊奖”。

  来华专家与国土资源部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涉及领域包括国土资源管理合作研讨,海洋气体水合物勘查,中俄欧亚大陆地学编图,大型矿床成矿图集,高压实验基地,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研究,国际有色宝石分级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多目标土地评价与规划,欧洲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研究、航空重力梯度仪关键技术研究等。

  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

  国土资源部按照中央工作原则及与港澳台合作的新形势,积极、稳妥地开展与港澳台在国土资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与港澳地区的合作。

  国土资源部与香港环境局、香港地政署、香港测量师学会、香港房屋协会、澳门特区政府民政总署等单位积极开展地质环境、土地规划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批准设立香港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提出设立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申请。2009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设立香港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12月正式成立香港世界地质公园。

  二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总署共同主办“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论坛旨在通过政府及社会各界参与公益的大平台,普及宣传科普知识和保护古生物化石的理念,支持促进澳门特区经济发展。

  与台湾地区的合作。

  一是举办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从1992年开始,海峡两岸地政界的交流已延续20年。通过研讨会的平台,两岸土地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就共同关心的土地管理、利用、规划、保护等相关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对促进两岸土地管理和土地科技事业的研究发展产生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是举办海峡两岸不动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自2005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对促进海峡两岸不动产估价理论和经验的发展、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举办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与整治研讨会。从2002年开始,每两年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交替举办。

  四是有效加强了两岸有关机构的合作关系。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宝玉石协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以及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等都分别与台湾地政、不动产估价、矿业、石材公会以及相关机构和社团组织建立了经常的合作关系,多次或定期组织进行了互相交流和访问,在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