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保险+期货”已经是保险业老生常谈的话题,此前已在多地推进。2016年,已有部分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在全国开展了13个项目的“保险+期货”试点,试点的基本运营模式为:农户等种植主体向保险公司购买价格保险产品,将价格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看跌期权,转移自身承担的价格风险,期货公司则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将风险分散。
据朱俊生统计,2016年,“保险+期货”试点包括3个大豆项目和10个玉米项目,现货量为20.1万吨,投保面积为56.3万亩,共有4159户农户和41个合作社投保。
“从目前试点的实践情况来看已有一定成效”,朱俊生向蓝鲸财经介绍道,举例来说,通过“保险+期货”试点的推行,可实现农户价格风险转移的梯度效应。具体来看,“由于地区差异、签订合同的时间不同、期货价格的动态变动以及不同地区农民或合作社的心理目标价位不同,不仅不同省份试点项目的目标价格存在差异,同一省份的不同试点项目中的目标价格也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保险+期货”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梯度保障效应,即市场化的价格保险可以灵活设置保障程度。这样,不论是小规模为自家口粮种植的农户,还是大规模为商品粮从事生产的农户,均可根据自身风险转移的差异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价格保险。”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保险+期货”试点已“小有成就”,但朱俊生对于“保险+期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却持相对负面态度,认为短期内难以大面积扩展。“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量非常有限,各试点规模都较小,推广的意义不大”,他指出,“保险+期货”制约的因素较多,存在价格发现机制不健全、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容量有限、场外期权存在缺陷、资金支持不足等多类问题,需要对相关条件进行完善以推动发展。
此外,对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模式试点,朱俊生表示,这一模式是在“保险+期货”模式基础上的细分,“订单农业多来自于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权(货)’是将订单农业做为切入点进行保险产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