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
青年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段年龄跨度,也是一种现象,一个现代的文化建构的理念,其内涵更是一种与未来相关的态度,一种对统治性的体制和思想霸权的批判性态度。罗伯特·肯尼迪说过“这个世界需要青年的品质,并非人生的一个时段,而是一种精神的状态,一种意志的性情,一种想象的品质,一种勇气对于怯懦的战胜,一种冒险欲对于安逸生活的压倒。”
20世纪初期,在列强侵略的形势催逼下,在年纪轻轻就做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毛泽东、邓小平等一大批青年站了出来,用他们的革命思想和不怕艰难困苦他们从爱国主义开始,一步步走上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他们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新中国。
21世纪,我们迈入了丰裕社会,无论是处于社会食物链哪个层次的青年朋友,都可以免于饥饿,都可以在电子产品上跟上潮流,哪怕是山寨货。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消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文化,在买房、购车的物质压力下,在网络化生存的当下,消费、吐槽、分享碎片化的即时文化让我们觉得青年其实很简单、很现实。安于现状、追求财富成为很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独立思考之情怀、激情燃烧之岁月难以找到踪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逐步走入深水区,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步伐已经愈走愈沉重,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不停地激发我们的思想,指引我们的行动。现实呼唤青年精神的回归,无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还是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希望还在青年。现在,有一部分青年听到了时代的召唤,开始行动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还在摸索;而有的青年还在沉寂,还在彷徨中逃避,还在满足中流连。
近期,局系统提出了向陈慧丽同志学习的号召,学习她一心为民、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她的事迹说起来很简单——想方设法帮老百姓把事办成,她的行为做起来不容易——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用笑脸、耐心和服务化解群众的不理解。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学习的正是她将点滴的工作当做奋斗的事业,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