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已于近期印发实施。《行动计划》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将如何助推重庆城市“颜值”“品质”提升,又将让市民享受到哪些利好?
11月13日,重庆日报采访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对《行动计划》中的9大板块及主要任务进行了解读。
城市提升行动计划9大板块任务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
■提升城市交通水平,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传承巴渝优秀文化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突出立体城市特色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提升山城江城魅力,保护自然山水资源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城市规划 构筑重庆大都市区网络城市群
《行动计划》指出,重庆新总体规划要突出生态、人文、智慧、开放的时代主题,在主城以广阳岛集中展示生态文明,以渝中半岛集中展示历史人文,以礼嘉半岛集中展示智能创新,在中欧班列起点站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内陆开放,依托大学城谋划重庆科学城引领科技创新,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工作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指出,要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构筑重庆大都市区网络城市群、三峡库区网络城镇群和武陵山区网络城镇群,共同形成重庆市网络城市群总体格局。
其中,大都市区网络城市群要强化与广安、遂宁、内江、泸州、遵义等周边城市的密切联系,加速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区域走廊建设串珠式的三峡库区网络城镇群和武陵山区网络城镇群,增强内生动力,强化与达州、恩施、湘西、黔北地区的协作。
城市建设 精心打造城市“第五立面”
《行动计划》指出,提升重庆城市建设水平和建设标准,突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完善标准导则体系,体现直辖市水平。
重要通道、管网等应按远景需求确定标准等级,一次性实施到位或者预控到位;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将建筑屋顶作为城市“第五立面”精心打造,进一步提升屋顶设计与城市环境、城市文脉、建筑美学的契合度;推动重要建筑、跨江桥梁建筑设计出精品。
此外,我市将开展重庆城市建设施工现场形象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外塑施工形象,内塑施工品质;推进建筑产业化,改变传统建造方式,提升建设施工绿色低碳水平;通过开展智能城市建设,全面打造“智慧工地”,提升文明施工智能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 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达45%
主城各区将联动开展交通秩序、违法建筑、城市安全、社会治安、市政设施、城市家具、广告店招、街面秩序、城市绿化、空间立面、空气质量、水域质量、不文明行为等专项治理,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全覆盖。力争到2022年,主城区市政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98%,城市道路沥青化率达到100%,道路亮灯率达到99%;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主城区重点区域重要市政公用设施智能感知和监管实现全覆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隐患整治率达到100%;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我市将持续开展城市增花添彩、增绿添园等行动,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美景;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城市交通 2022年高速公路“县县通”
我市将加快推进成渝中线、兰渝、渝西、渝湘、渝昆等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待形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络后,实现1小时到达成都,3小时到达西安、武汉、长沙,6小时到达北京、上海、广州。同时,构建完善“5+5”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到2022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预计到2022年,高速公路省际出口由目前的19个增加至30个;全市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一大四小”运输机场体系形成,旅客吞吐量超过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10万吨,国际航线超过100条;形成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枢纽内旅客平均换乘距离不超过500米。
根据《行动计划》,2022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4000公里,全面完成县县通高速目标。届时,主城区与渝东北、渝东南片区之间有2条高速公路连通;渝东北、渝东南片区之间有2条高速公路连通;渝西地区各相邻区之间实现高速公路1小时内直达。
到2022年,主城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主次干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保持在23公里/小时以上。
预计到2022年,全市运营及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规模将实现“850+”,其中运营里程达到521公里,在建规模达到11条、共372公里以上,实现日均客运量超过600万人次,轨道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30%以上。
我市将加快推进对老成渝铁路的改造,探索利用铁路开通公交化列车或有轨电车。在南岸区和巴南区等有条件的滨江大道,结合旅游观光功能,先期研究开展中运量新制式交通建设试点,打造公交旅游线。
到2020年,我市规划建设公交优先道210公里,主城区建成区将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
基础设施 将建“光网重庆” 建1000个5G基站
预计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水库124座,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水源保障体系;到2022年新增供水能力135万吨/日,形成以长江、嘉陵江提水工程为主,水库为辅,河库、库库连通工程和主城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为纽带,提水和蓄水工程互补互济的供水格局。
我市将力争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通信信息枢纽。此外,我市将建成“光网重庆”,光纤到户端口数达到1800万个;实现4G网络深度覆盖,基本建成全市移动物联网,建设5G基站1000个。
我市将强化与周边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优化城乡能源配送网络。预计到2020年,保障全市用电量1200亿千瓦时,天然气产能达到180亿立方米/年。大力实施电力消费替代,主城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
我市将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人民防空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和军民兼用,实施地下轨道交通、交通隧道、人行过街通道、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连片建设。
生态建设 “两江四岸”将建成国际一流滨水岸线
《行动计划》指出,要按照国际一流滨水岸线标准,通过优化“两江四岸”城市功能、修复“两江四岸”生态系统、丰富“两江四岸”公共空间、提升“两江四岸”滨江颜值、着力展现最美“桥都”风采,系统开展“两江四岸”整治提升。
其中,提升“两江四岸”滨江颜值方面,我市将做好夜景策划,全面提升城市夜景灯饰艺术效果,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灯光模式,整体营造山水人文交融、美轮美奂的山城夜景。
展现最美“桥都”风采方面,我市将把城市大桥及其景观艺术设计摆在首要突出位置,分门别类加强对大桥造型、色彩等的景观艺术效果管控,与城市山水环境整体协调,让每座大桥都成为艺术精品。加强跨江大桥与滨江路车行及步行联系,加强垂直交通设施建设,方便市民步行畅达“两江四岸”。
我市将全面推进主城区次级河流全流域治理,高水平建设海绵城市,高标准打造城市清水系统和生态绿岸。到2020年,建成7条约160公里“清水绿岸”,约166平方公里次级河流流域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指标要求,主城区基本消除水体黑臭现象。
人文气息 在主城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
《行动计划》中提到,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植入景区景点,促进产城景有机融合,提升城市人文内涵。把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和歌乐山烈士陵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提升。做好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质工作,推进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加快推进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扩大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传承;有序推进完成十八梯、湖广会馆及东水门、龙门浩、金刚碑等一批传统风貌区保护修缮工作;开展传统街巷等重庆特色城市空间的研究与保护。
丰富慢行系统“毛细血管”,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到2022年,主城各区山城步道串联成网,叫响“山城步道”城市品牌。
我市将以A级景区和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开展智慧景区建设示范试点,实现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智慧化旅游服务。
公共服务 步行10分钟即可享受社区公共服务
我市将加快建设多层级、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让老百姓步行20分钟内即可享受街道层面公共服务;步行10分钟内即可享受社区层面公共服务。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建成一批百姓身边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市民居住、就业、上学、就医、健身、休闲、游憩等日常活动就近完成。
在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上,我市将综合采用“微更新”、零星改造、综合整治等方式,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