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宗中国平安拟于H股再融资300亿港币的传闻再度震惊沪港资本界。对此,中国平安昨日发表紧急声明透露,该议案只是股东大会给董事会的一项一般性授权,决议的通过并不意味着公司将启动H股再融资。
===阅读正文===
恰如六月南粤天气,无云起骤雨。
6月4日清早,一宗中国平安拟于H股再融资300亿港币的传闻再度震惊沪港资本界。然而,短短数个小时之后,消息即被平安官方发布的正式声明所否认。
一场虚惊后,对于曾在2008年遭遇再融资风波的这间公司而言,增发字眼依然敏感。
虚惊来由
事情的缘起,是6月3日中国平安在深圳观澜召开的2008年股东大会,作为一年一度的常规会议,相关议案平淡无奇。在几乎全部高票通过的10份普通决议案、2份特别决议案与2份报告文件中,恰恰包含了一份《关于授予董事会一般授权,以配发、发行及处理不超过本公司已发行H股20%的新增H股的议案》的特别决议。
按4月17日中国平安发布的股东大会资料,该项议案的内容是,为确保H股发行的灵活性并给予董事会酌情权,建议授予董事会一般授权,以配发、发行及处理不超过本公司已发行H股20%的新增H股,并授权董事会对公司章程作出其认为适当的相应修订,以反映配发或发行股份后的本架构。
这已是登陆A股三年的中国平安第三次在年度股东大会中表决这一特别提案。三年间每份提案的有效期均为两次年度股东大会之前的时段。
与之前的两次股东大会一样,本次的这一议案也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中国平安发布的公告显示,该议案赞成票股份数为40.67亿股,占当日有效表决票股份总数的92.42%。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票通过,但该提案的赞成票比例是全部14项表决中最低的。与2006、2007年股东大会的表决相比,本次7.56%的反对票比例也高过以往。这似乎表明了随着金融海啸后资本市场环境的大不如前,平安股东对这种摊薄行为已越发谨慎。
然而,令如常表决的公司未能料到的是,这份一般性授权随即在次日的传播中被表述为板上钉钉的再融资事件。按一种4日网络上流行的说法,“因中国平安目前共有25.59亿流通H股,即中国平安本次将发行不超过5.12亿H股,募资约292.353亿港元”。
但这一表述随即在4日午后被中国平安官方以书面正式申明的形式予以否认,称前述提案“只是股东大会给董事会的一项一般性授权,决议的通过并不意味着公司将启动H股再融资,两者并无直接联系,中国平安自H股上市以来董事会每年均获此项授权,但从未履行过。”
敏感神经
事实上,随着全球央行联手向市场流动性以来,作为中国内地窗口的香市,已在最近两个月间被疯狂涌入的游资急剧推高,与半年前的紧缩情景形成天壤之别。
2009年4、5两月,中国平安占据相当权重的恒生金融指数分别上涨了16.47%和18.38%,均跑赢恒指,显示涌入资金对金融领域的热爱。此外,在另一角度上,中国平安同样占据相当权重的恒生国企指数,近两月分别录得12.58%、14.79%的增长,同期大幅跑赢上证指数的每月一位数的上涨幅度。
由此,近日一位接受本报访问的香港卖方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中国内地优良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重启赴港融资出路的时间窗口已然打开”的观点。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H股较A股更受追捧的现实,似乎也更有利于其进行资金募集。在过去的半年中,中国平安几乎一直是A-H价格倒挂最为严重的上市公司。截至6月3日收盘,中国平安A股43.58元的收盘价已较H股的57.10港币的收盘价折让13.38%。
而在另一方面,2008年初牛市末期再融资计划意外受阻的中国平安,却也存在显著的资本金补充需求。
海外投资失利后,中国平安已在2008年末向执行此役的注入200亿元资本金,并在同时对集团多间子公司进行了增资。然而面对日渐增长的业务需求,这些常规的资本金补充似乎还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以其第二大子公司平安为例,继2008年底获得集团10亿元增资之后,为补齐承保业务快速增长下带来的偿付能力缺口,该子公司已在近日再度发行了20亿元次级债。
然而对于增发,中国平安却维持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谨慎态度。A股方面,尽管涉资千亿的再融资方案于2008年3月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但随着市场及舆论的剧烈波动,5月9日,该公司不得不以澄清公告形式说明“本公司在现阶段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而在该公告的6个月时间窗口之后,该公司在接受本报查询时,再度表示目前再融资“没有计划”、“没有时间表”。之后则一直未再有声音。
而在H股方面,如上所述,尽管董事会连续3年均获得了不超过20%H股的一般性授权,却至今没有任何操作的迹象。
事实上,中国平安之后,“审慎考虑推出再融资的时间、规模和市场的承受能力”三大再融资推行标尺也在考验着其他同样面临资本硬约束的中国企业的魔咒,人保整体回归A股计划、登陆H股计划亦至今未再有声音。作为替代,这些同样不敢轻替新增股本的公司,多数也如平安财险一样选择了面向国内举债。
编辑推荐